今天繼續談孟子「性善論」,然後我就是硬要扯到同婚公投 XDDD
—
告子說:「
人性,就像是樹木;
仁義,就像是木頭做成的杯子。
把人性等同於仁義,
就像是把樹木等同於杯子。」
孟子說:「
你是順著木頭的本性而製造出杯子的呢?
還是扭曲木頭的本性而製造出杯子的呢?
如果你是扭曲木頭的本性而製造出杯子的,
難道你也是扭曲人類的本性而成就仁義的嗎?
率領全天下的人去殘害仁義,
一定是你這番言論造成的!」
—
告子曰:「性,猶杞柳也;義,猶桮棬也。以人性為仁義,猶以杞柳為桮棬。」
孟子曰:「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?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桮棬也?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棬,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?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,必子之言夫!」(《孟子.告子上》)
—
在正式講這篇文章之前,要先澄清一件事,那就是「告子」與「孟子」兩位都是儒家學者!所以他們兩位其實都是支持「仁義」的,只不過兩人對「仁義」有不同的理解。
我們先了解一下告子對「仁義」的看法。請先看告子的說明:
「人性,就像是樹木;仁義,就像是木頭做成的杯子。」
從這個比喻可以看到,在告子看來,「仁義」就好像一個精緻的工藝品,具有完美的黃金比例;因此,這個世界上沒有木頭天生就會長成一個杯子的模樣,一定要經過後天的坎削、裁切、打磨、塗料……等加工過程,才會變成完美的樣子。所以孟子所提倡的「性善論」根本就無法成立。
言下之意,告子認為「仁義」是一種用來「改造」人性的東西。
如果放任人性自然生長,一定會長得歪七扭八,所以告子要用「仁義」來把每個人都「掰直」,讓全天下的人都能長得很筆直、很端正的樣子。如果不這樣做,人類就會愈長愈彎,到時候後果就不堪設想啦!人類就會想跟按摩棒結婚、就會想跟摩天輪結婚啦!(嚇到吃手手)
就在這個時候,戰神孟子出來了。
孟子只用一個簡單的邏輯就狠狠地打了告子的臉,孟子問:
「你是『順著』木頭的本性而製造出杯子的呢?還是『扭曲』木頭的本性而製造出杯子的呢?」
答案當然是「扭曲」了木頭的本性,才製造出杯子的啊!於是孟子接著說:
「如果你是『扭曲』木頭的本性而製造出杯子的,難道你也是『扭曲』人類的本性而成就仁義的嗎?」
這句話是在打告子的臉。孟子這句話的意思是,告子這個比喻不倫不類,根本是引喻失義,毫無邏輯可言。按照告子的想法,「仁義」這個東西是違反人性的,那「仁義」簡直惡劣至極,應該早點丟到垃圾桶打包丟到太平洋裡去餵鯊魚!
孟子要說的是:「仁義」不是一個工藝品、不是具有完美黃金比例的東西,絕對不是。那「仁義」是什麼呢?它是每個人都活得健健康康、快快樂樂的一種狀態,是每個人都能實現自身潛能的一種理想狀態。
如果依人性自然發展,可以想見,一定會有很多人長得歪七扭八,長短參差不齊,有的很直有的很彎——但是那又怎麼樣?難道你要把所有人都送進工廠,用同樣的模子把他們改造成一個個精緻完美的機器人嗎?這對人類來說,絕對不是健康、良善的生活狀態。孟子說得很清楚:
孟子曰:「夫物之不齊,物之情也。或相倍蓰,或相什佰,或相千萬。子比而同之。是亂天下也。」(《孟子.滕文公上》)
(孟子說:「天下萬物各不相同,事實就是如此。有的差一倍、有的差五倍,有的差十倍、有的差百倍,有的差千倍、有的差萬倍;如果你想要把它們都改造成一模一樣,天下肯定會大亂的。」)
你以為「教育」是把所有孩子都改造得一模一樣嗎?絕對不是!「理想的教育」是提供最大的可能性,協助所有的孩子都能認識自己,活出自己最真實的樣子;只要健健康康,不做傷天害理的事,我們的社會應該要包容各種不同的人才,讓他們都能實現自身的潛能,過他們自己想要過的生活。
什麼是「仁義」?
對孟子而言,這就是「仁義」。
—
孟子曰:「仁,人心也;義,人路也。舍其路而弗由,放其心而不知求,哀哉!」(《孟子.告子上》)
孟子說:「
仁,是人人心中最真實的渴求;
義,是人人都能走上自己的道路。
如果一個人捨棄自己的路不走,
忘記自己的本心而不知尋求,
這不是很可悲嗎?」
—
現在,我們又要來幫孟子做澄清了。
我們之前說過,孟子的「性善論」最好不要理解成「人性本善」或「人性向善」——因為對孟子而言,「善」並不是一種「定義」。
我們每個人對於「善」都有一套自己的看法,於是當我們把「善」作為一個標準,用來檢驗別人的所思所行時,世界上絕對不會有人天生就能符合「善」的定義,所以「人性本善」根本無法成立。同樣的,每個人的認知標準不同,有的人認為這樣是善,有的人認為這樣不是善,每個人前進的方向都各不相同,所以「人性向善」也是個欠缺說服力的解釋。
現在讓我們重新認識孟子的「性善論」——所謂「性善」,是以「性」來界定「善」;也就是說,凡是符合人性的,通通都是「善」。除此之外,就沒有「善」可言了。
因此,有人的天性就是想當個畫家,這對他來說就是「善」;有人的天性就是想當個服裝設計師,這對他來說就是「善」。同樣的道理,有些人就是渴望與異性結婚,這對他來說就是「善」;有些人就是渴望與同性結婚,這對他來說,也是「善」。
所以,不要把順序弄顛倒了,並非先有「善」的定義,然後才用「善」來矯正人類的行為;而是先有了「人性」,依循著每個不同的人性,讓它們都能健康、自在地發展自身的潛能,這才是「善」。
講得夠清楚了吧?
所以,不要再打著「愛家」的口號來殘害人性,要求每個人都得一模一樣了;尊重多元,讓每個人都能實現他自己,才是我們社會應當努力的目標,這也才符合傳統儒家的理念。
—
最後再額外補充一點。
好像大部分的人都討厭孟子,以為孟子是個「保守主義者」,不知道孟子的「性善論」在當時有多麼激進。
若按照傳統儒家的思想,最重要的任務應該是「復興周禮」——「禮」才是最重要的,提倡「仁義」不過是復興周禮的必要手段而已。
但是我們如果熟讀《孟子》,就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:孟子幾乎不太談「禮」,他最重視的是「仁義」。為什麼孟子重視「仁義」多過於「禮」呢?
在孟子時代,「禮」的復興幾乎已經不可能;當時已經禮崩樂壞到了極點,因為「禮」的規範已經僵化、不符合人性的需求了,當時的時代已經走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——所以孟子才要那麼強調「仁義」,只要符合仁義的原則,也許「禮」是可以被革新的。
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不變的事,我們現在的時代也已經走到了不得不改變的地步。當一個制度(比如婚姻制度)已經不符合人性的要求時,它當然必須革新,萬萬沒有走回頭路的道理。
在孟子的時代,如果你跟他談「同婚」,孟子當然會嚇到吃手手,因為他沒辦法超越自己的時代,走得太超前。但如果孟子生在二十一世紀,跟我們活在同樣的時代,那我想,他會支持同婚,他也會反對充滿歧視意味的「愛家公投」。
2018.10.24 厭世哲學家
—
Ps. 我們的書已經快要出版嘍,大家再等一段時間,很快就會有好消息啦 XDD(希望一切順利 QQ )